2024年9月13日 星期五

 

913事件,林彪沉戟黃沙53周年


1971年的今天,913日,中共毛澤東主席的副手,並在中共九大會清楚寫入黨章的接班人,林彪,和妻子葉群、兒子林立果及隨員等一行9人,搭著三叉戟噴氣機出逃中國,結果墜毀於外蒙古,人員全部死亡。

 

在此之前,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,也曾被毛澤東指名為接班人的劉少奇,在文革中被紅衛兵批鬥,指為叛徒、內奸、工賊;在監禁下,患的肺炎、糖尿病、高血壓、支氣管炎,因得不到適當的照護,終於死亡,遺體被秘密火化,骨灰被裝在普通木質盒中,草草存放。


林彪、葉群,兒子林立果等,在動用可掌控軍事、政治資源,做最後一搏,仍然失敗後,自覺不能像共和國主席一樣被貶為叛徒、特務,然後折磨至死,所以一定要逃,雖然周恩來是時已封鎖天空,但還是衝向山海關機場,登機往蒙古、蘇聯方向飛去。

 

為什麼林彪要逃?他的部下,那時解放軍空軍司令員吳法憲在關了很多年後,被放出來後說:「一有了意見,就算總賬,算老賬,一得罪就得罪到底,把人打入十八層地獄,對彭德懷、劉少奇都是如此。真是伴君如伴虎,讓人心寒哪!」

 

其實,這是一種共產黨的鬥爭文化現象,中共的老祖宗,布爾什維克,在列寧當家時,對不聽話的同志,包括孟什維克,頂多是申斥一頓。到了1926年以後,史達林以退為進,假意辭職,鞏固了政權,開始以刺殺,行刑等屠殺老幹部,像基洛夫、季諾維也夫、加米涅夫、布哈林等。尤其在「契卡」創始者捷爾任斯基,發明了以只要對革命有利,對人的處決不需要任何罪名的殺人理由以後,越是老革命,不一定是反對史達林的,只要他認為殺了後建立社會主義烏托邦有利,他不會猶豫。

 

共產黨的殺人不只是當權者殺接班人,也可以是任何人殺任何人,而且為了保護權位,可以不講道義、人性。毛為了削藩,韓戰結束後利用「五馬進京」的手段,明示高崗去鬥他認為已威脅到他的劉、鄧,眼看著鬥不過了,選擇不去原來說好要參加的關鍵會議,鬥爭輸掉的高崗只好自殺。

 

周恩來看來慈眉善目,顧順章被俘,他懷疑可能會招供,於是率了殺手,滅了他滿門。習仲勳(大大的爸爸),在眾多的副總理中,只因他兼了國務院秘書長,威脅到他,結果以他死了多年的陝北劉志丹為背景的小說,審查不周,有篡黨篡國的嫌疑,在文革前提早鬥爭了他。周這個共產黨推崇的完人,一輩子為毛澤東與共產黨扮演抹布的角色,就算這條布是上等的絲綢,但抹布就是抹布。

 

布里茲列涅夫以後的蘇聯,江澤民以後的中國,不再槍斃政敵,或許這是進步,但現在的普京對付納瓦尼(Alexey Navalny),習近平囚禁劉曉波,到底是不是嚕倒退,在913日這天值得我們深思?

2024年4月26日 星期五

 

50年後,   重讀古羅馬西賽羅的「論老年」

 高銘堂

50年前,在台大圖書館看到了著名的羅馬哲學,政治與演說家,西賽羅的「論老年」,對他強調完成人生偉大事業靠的不是體力、活動或身體的靈活性,而是隨年齡增長,逐漸累積的睿智,沒有同感。當時的年輕人,對1949以後到台灣的所謂全中國的社會精英,逐漸老去,又不肯放棄權利、地位,非常反感。李敖的「老年人與棒子」,批評他們老朽昏憒,只會碍了年輕人的路,擋住大家視野,馬上引起共鳴。

 

在這種氛圍下讀「論老年」,我覺得西賽羅既然承認老年使身體衰弱,讓人不能積極工作,失掉許多官能的快樂,而且就要面對死亡,為什麼還一直強調老年人的價值,說他們謹慎,足以負擔軍國重責,等於是說年輕人莽撞,接不下棒子,這不是很大的矛盾嗎?他們不想交棒子,憑恃的是花了大半輩子時間與精神累積的權利與地位;如此,叫除非是靠繼承或倖親,才能與老年人競爭的年輕人閉嘴,是不公平的。

 

但令自己詫異,甚至尷尬的是隔50年後,重讀「論老年」,竟覺得西賽羅也有些道理!他希望他的「老馬之智」,在壯年人以肌肉、體力與野心爭雄天下時,多少會有人聽,為羅馬世界帶來和平。而且按照他的文章,他並沒有惡劣到有人要他交棒,他就老羞成怒,將想搶他棒子的後生小子痛罵狠打一頓,所以 算是個聰慧之人。

 

我們的問題在長時間不知道、不相信自己正在變老,在內心裡,「年紀大的」是他人,是那個我對於他人而言的他人;從來不去想這個變老的他人,就是我。當我們還年輕,會否定老年終將落到自己頭上,不去想像老年和自己的關係。也就是說,我們一直想搶棒子,但因為從來沒有搶到過棒子,所以不願意去承認自己已經失掉了創新、學習,與貢獻社會,這些通常屬於年輕人的能力。直到有這麼一個事件,或是幾歲生日的到來、發生和老化有關的病痛,親人辭世等,我們才恍然生命的終局已經不遠,我們對世界的態度早該調整了。

 

但另一方面,老年人到老才知道相對於年輕人,老年人也有權利和能力對人生懷抱熱情,就像沒有年齡意識的動物,直到生命終結前一刻,在本能的驅使下,都會為滿足官能的需求而奮鬥,與年輕的動物沒有兩樣。但人類社會卻不一樣,深信人到了一定年紀後,應該在各種德行上作為他人的典範,不要和年輕人一樣有強烈的慾望、感受、渴求,這是為什麼古羅馬西賽羅在「論老年」中,想要從各個方向說服年輕人,告訴他們,世界對老年人而言,仍具有目的、價值與存在的理由,作為明天的老人,年輕人應該把老年人視為同類。

 

在我們文化裡,「敬老尊賢」的規矩,讓許多人有機會以漫長的時間累積權威與財富,「棒子」好不容易養大了,更不能交,何況很多棒子是「落了伍的棒子」、「見不得人的棒子」!於是,當外在環境發展的結果讓社會大眾有挫敗感時,大家就會期待有青年才俊,凌空出世,去取代保守的老人,解決各種不可能解決的問題。

 

所以在武俠小說裡面,一統江湖,為弱者伸張正義的,一定是個天賦異稟的年輕少俠;九大門派那些長老,都被形容成徒有虛名,占著茅坑不拉屎的老頭子。在從前,只有獨裁者能決定所有附隨者的權位,社會大眾的挫折感只能在少俠、靈丹、武功秘笈中找到補償。但現在,社會大眾在政治與消費上有最後的決定權,直接影響公共人物的成敗黑紅,所以亟待得到肯定的政客、名嘴,或網紅,急忙表現出清純、凜然,與具無限可能的樣子,去迎合國人期待年輕俊秀的觀念。

 

在新的時代,煽動家與年齡的組合,會因大家對老年有新的認識,而有改變,如川普、拜登,在美國的崛起;但在台灣,延續武俠小說流行時代,大家對年輕人有無窮的想像力,年老的既得利益者還是感到了壓力。

 

但是一般人對有權、有地位的老年人月覺得不耐,作為「老而不死之賊」的那些人,更害怕有人會跳出來「以杖叩其脛」,打掉他們裝神弄鬼大半輩子糊出來的假權威。所以他們在平時,只能拼命的回想自己青年時的活力、靈性、乃至曾有的桀傲不遜,以此反推自己仍然老當益壯,堪可擋掉任何挑戰。但只有極少數的能者才有資格如此表演,李敖「老年人與棒子」文章提到希臘有一個僭主,怒問智者梭倫(Solon):「你仗著什麼,竟這樣勇敢的反抗我?」,梭倫平靜地答他道:「老年。」。歷史肯定梭倫,或因他真是智者,無可指摘。

 

大多數人,甚至是歷史人物的一生,卻不是這樣。有人年輕時氣吞萬里如虎,但到老,或趨於保守,或為貪念所誤,就不再值得稱道了。不提許多老不自愛的「昔日之芳草,今之蕭艾」,就這麼一句「他的晚年不及他的早年」,就有許多年少時是英雄的中箭落馬,如西賽羅的「論老年」多次誇揚的西比奧.阿菲利坎納斯(Scipio Africanus)。他是羅馬著名的大將、戰略家,曾以遲滯戰術拖垮了迦太基的漢尼拔,救了羅馬,但只是為了晚年對帶回來的戰利品沒有弄清楚,捲入會計報帳的糾紛,有了訴訟,所以著名的羅馬史家李維(Livy),以這麼一句話批評了他。

 

同樣地在「老年人與棒子」,李敖批評胡適從寫「人權與約法」,到寫「容忍與自由」;梁實秋從「人權論集」到「遠東英漢字典」,兩個人從青絲時的「英氣耿介」,到白髮時的「穩健、保守」,只為「善保千金軀」,說他們不如雷震、傅正、殷海光他們,為爭取民主,不惜與當道決裂,為自由犧牲奉獻。

 

但以這麼苛刻的標準去批判西比奧、胡適或梁實秋,其實不公道,因他們幾位年輕時已立事功,晚節並無大虧,要他們保持薑桂之性,到老愈辣,實在不必。尤其現今社會,貪婪已非罪惡,識時務者更為俊傑,不必等到「戒之在得」之年,道德倫理標準,已經數變。換句話說,既然道非一以貫之,朝夕所聞必定不同,只要能聞,就能擴而傳之,年老年少,已無區別。

 

所以「老年」只是一種生理上的狀況,人的心態、思想,或行止,不再受年齡影響;換句話說,只要我講得出來,有人聽我的,就不必乘桴浮於海,因為「道」非「一生一世之道」,幾年、幾個月就要變的,所以只要「自揣明年猶健在,東廂更覓茜金(牡丹)栽。」,不管棒子是自己搶來的,或是自己製造的,除了壽命終結,讓一切的事物一去不復返,人真的不必去在乎日暮與途窮?

 

但再想想,這個社會護棒子、搶棒子的其實不多,大部分的人很卑微,當他們老了,不再有勞動力讓經濟榨取,「老」和「窮」幾乎成為同義詞,但許多的人卻以「退休生活是自由自在、盡情休閒娛樂的時光」的迷思,來否認許多底層民眾,於擺脫勞力的桎梏之後,在他們人生「不被需要的」最後十五、二十年,是厭煩、病痛終日,直到死亡。做為知識分子,對這殘酷的制度,視而不見,反而受少數菁英的誤導,參與他們的權力競逐,在其中喝七呼六,並不是真正的關心老年。

 

我們年輕時,與社會的主流意見一樣,相信青春的活力,畏懼老年的精力消退;但自己進到這個年紀,才知道老年在個人身上造成的身心煎熬,也知道更多的老年人,在他們最後的年歲中,不能生活得像個人。這是一種制度性的經濟剝削。以前,我們談到剝削,認為它存在於階級、性別、種族,但主觀的我們,身入其境,才知落了伍的,老朽腐敗的,其實就是你!社會要從承認老年人對於生命/人生,也懷抱著熱情開始,不能讓他們忍受被社會區隔、漠視的對待,實質生活才有改善的可能。

 

從青絲時,到白髮,一樣看書兩樣情,我對西賽羅的「論老年」,也許因為思想、心情,或單純是年齡而有改變,但依稀記得,年輕時成王敗寇的成見還是有的。記得那時曾對他的生平做了些了解,發現他先希望凱撒和龐培能達成和平,最後選錯了邊,僥倖凱撒不殺他;但又為了支持屋大維,得罪了安東尼,最後雙手後被斬,首級被割,因此對他作為偉大的羅馬哲學,政治與演說家的智慧,有了疑問,或許因此而「以人廢言」。過了50年,有了些耐性,對人生也有了一些想法,看這篇文章終於能看得下去,這是「老年」之賜吧?

2024年1月5日 星期五

君士坦丁堡532年1月13日的藍綠對抗,暴動,大屠殺,與台灣選舉的異同

高銘堂

本文亦登在1月5日的關鍵評論網:「拜占庭帝國也有「藍綠惡鬥」?回顧近1500年前的1月13日,君士坦丁堡那場暴動引發的屠殺」

https://www.thenewslens.com/article/196954


1月13日是台灣總統選舉的日子,藍綠對抗、劍拔弩張,選舉時候狂熱分子表現出的激情、仇恨和不寬容,常常都好像是要把社會撕裂。

約1500年前的同一天,現今土耳其的拜占庭帝國,也因「藍綠對抗」造成的暴動,幾乎動搖政權。最後,查士丁尼大帝用計,把這相當於首都君士坦丁堡十分之一的三萬多「藍綠群眾」鎖在競技場,招來外族軍隊,屠戮他們,才平定動亂。



拜占庭帝國也有「藍綠鬥爭」?

從共和時期開始,羅馬的統治者、貴族與豪強,遇有節日慶典,或宗教、政治上有需要時,會以神鬼戰士格鬥、人獸相搏,戰車競賽等表演,來歡娛公眾。但到4世紀初,羅馬接受基督教信仰,禁絕殘忍血腥的搏殺後,以四匹馬拉的兩輪戰車競賽,就成為帝國自上到下,每個人都喜愛的消遣。

賽車駕駛們只看到終點與勝利,不顧死傷衝撞對手,需要勇氣與技術,民眾崇拜他們,視之如偶像。

羅馬的車會,以旗幟與車手衣服的顏色為辨識,開始時有紅、白、藍、綠,但到拜占庭時,紅併入綠,藍白也終於合。相較今日的台灣選舉,藍白合沒有成,但要勢均力敵的「三腳督」也不容易——這是湊巧?或是兩邊對抗,就以另一方為寇讎,較為明顯單純,比較合乎人類好鬥的天性?

同樣在台灣,一遇選舉,候選人與政黨,也常要群眾把他們當救世主,衝高得票數,拜占庭與台灣的藍綠對抗時差1500年、相距數千里,但一樣的都是狂熱者、野心家,與無助的煩悶者,製造出來嚴重威脅國家存亡的社會動亂。

車賽的勝負,決定於誰先到達終點,選舉則是最後計票多寡,兩者似乎都有客觀的標準,應該公平。但在拜占庭,藍綠支持者平時即相互鬥毆,縱火、破壞;競賽開始,他們在鼓譟外,更要朝對方飛拋擲物,暗算駕駛、破壞戰車;賽後輸贏雙方,都要聚眾遊行,或慶祝、或抗議,將張力頂到極點。

而21世紀的台灣選舉,候選人及背後的政黨,基於恨意與利害關係,以激情催化群眾、威逼競爭者,某方面而言和6世紀拜占庭車賽好像也十分類似?

從民眾暴動到傭兵屠殺

君士坦丁堡的戰車競賽場(Hippodrome)有400公尺長、200公尺寬,可以容納6萬到10萬的觀眾,對立的藍、綠群眾就坐在競賽場的兩個遠端。這裡有皇帝包廂直通皇宮,方便他與萬民同樂。所以戰車競賽也成了群眾向統治者請願、陳情的最佳場合。

因為有政治、宗教、族群,或商業利益等因素,不同勢力會介入煽動、操弄群眾,藉著他們的相互對抗,或與統治者的矛盾來成就陰謀。查士丁尼時,徵重稅支持與波斯的戰爭、削減貴族利益、宗教上有異端一元論,法律上有法典頒布的問題,政府與各方有所衝突。

賽會開始前三天就有暴動,政府抓了藍綠各一人判處絞刑,但行刑時絞索裂斷,這兩人逃到教會躲藏。所以公元532年元月13日賽會那天,藍綠群眾要求赦免,隨即合流,喊出「Nika」口號,就是「勝利」的意思。儘管大帝做出讓步,但群眾不理、暴動擴大。

元月18日,查士丁尼親自到會場,請求藍綠群眾原諒但遭到拒絕,沮喪下一度想乘船逃跑,但為皇后狄奧多拉勸阻,他找了老將貝利沙留,以及忠心耿耿的老宦臣納西斯,孤注一擲,準備動武。

東羅馬的高官、貴族、歷任的皇帝,對不同顏色車隊,如同現代球迷,都有不同的偏好。查士丁尼本身較喜歡藍色車會,並與他們高層颇有接觸。老納西斯就因這些關係,當晚潛入賽車場的藍營總部,以手上大袋的金子賄賂領導,並說皇帝只想殺綠營的人,勸他們離開。果然第二天只有綠營人馬,與少數不知高層已落跑的藍營群眾,剩下三萬多人,還留在賽車場。

於是「貝利沙留」率色雷斯傭兵進入賽車場,開始屠殺,「納西斯」則率哥德傭兵封鎖住另一個入口,無處可逃的三萬多人被屠殺殆盡。有史家記載,鋪在競賽場跑道上的淺色沙粒,染了血,變成褚色。

看來聲勢很大的暴動,卻輕易被平定了,群眾中的多數——也是主導的藍營——跑掉,也許是主要原因,但他們為什麼會盤踞在封閉的賽車場好幾天,讓軍隊封鎖出入口,任意屠殺?

或許群眾以為「拜占庭人不打拜占庭人」,天真以為不會有鎮壓這種事。另有些歷史學家卻認為使用傭兵,是鎮壓成功的關鍵,因為「色雷斯」或「哥德」雖臣服於東羅馬,但他們不算是君士坦丁堡的子弟,殺戮群眾不會有猶豫的。

相隔近1500年的同一天,拜占庭6世紀的賽車與台灣2024選舉應該都是和平的社會活動,但因為出現了「藍綠之爭」與各種有心人挑撥,為前者帶來悲慘的結果,希望在台灣這樣的對抗不會升溫或成為動亂,諸多巧合就只是巧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