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業環境與就業機會
土木水利學會五十周年「土木概論」稿
一、專業人士的所得與社會地位
年輕學生對萬事萬物常感好奇,有強烈的求知欲;又因是非觀念明確,對某些社會現象,常有意見,有時候也會有衝動,想去改造整個世界。但他們知道不久以後,將進入社會,承擔建立家庭與事業的責任與壓力,了解未來的工作環境必須要穩定。到了高中要畢業,進大學前,將來要走那條路,過什麼生活,面臨決定,但個人知識有限,不知何去何從,師長前輩卻有高度期望,不免產生一些焦慮與挫折的感覺。
自200年前產業革命以來,經濟不平等的現象,在許多國家、社會都得到改善。主要是科技發達,專業人士和他們精熟的專業技能,在新的分工體系不可或缺,更促成了經濟的突飛猛進。所以在財富與所得分配上,他們得到了與他們重要性相當的份額。也就是說,個別專業人士拿到的薪酬與其在今日世界的消費能力,比起往昔,會有數十倍的提升;他們的人數在總人口中的占比,也有驚人的增加。這些說明了
在從前,農業社會一切生產都出於土地,無論是其上的作物或地下的礦物,都附屬於土地,只有藉繼承、放貸或身分特權,取得土地,才有豐厚的財富與所得,但這些幸運的人只占全人口百分之一左右。而且,因為知識的缺乏與科技的落後,儘管他們的所得相對於一般人很高,足夠去差遣二、三十位奴僕,但他們的生活水準與壽命福祉還是比不上現代社會的中下階級。
在現代,人類生活普遍改善,是因為生產方式進步,分配模式較為合理,而這 要歸功於專業人士,充分地運用了世世代代累積的知識、技能與經驗,做出貢獻。他們以第一流的頭腦,接受嚴密的專業訓練,信守專業倫理規範,或者擔任律師、會計師,或工程師,所以在各種不同的經濟體制,分配給他們所得與財富的份額,相對於社會其他階層,越來越高。
入錯行業,從求學時選錯科系開始,會影響人的一輩子:收入、地位、操勞的程度、生活的樂趣、健康與壽命,都與職業,也就是念大學時選讀的科系相關。所以,年輕時就可以去了解產業與市場的現狀,時代的走向,再反思自己的性格與能力,才能在選讀科系上,做出正確的選擇。
二、土木產業與土木工程師的地位
過去三、四十年,台灣的發展快速,專業人員中的律師和會計師,在商業方面的貢獻,是有目共睹的;在所得與地位上社會也給他們優厚的回報。而背景為理工,也就是念電機、化學、機械,土木與資訊等學科的工程師,在同一時間,也打造了台灣可引以為傲的科技工業。從紡織、加工業、電子、資訊到高科技,台灣一步一腳印地往前走;飲水思源,這強大的力量就是來自重視數理的國、高中老師與學生。
台灣的經濟發展,是從基礎建設開始,我們有道路、鐵路、港口、機場,與網路等建設,所以人員、原料、半產品、零配件、乃至信息等,可以充分流通;因為有電廠、輸配電線設施、煉油廠、瓦斯儲槽與管線等建設,輕、重與高科技工業的能源供應與運輸,可以無虞。而隨著經濟的成長與產業的升級,這些設施必須擴充、強固與進化,而它們的規劃、設計與施工,都是屬於土木的領域。
經濟發展也改變人們的生活型態,當人與資源必須集中,以方便製造並輸出產品時,都市型的聚落就取代了自給自足的農村經濟。在有限的空間,大量人口的居住、交通、淨水供應、汙水處理、排水防洪、電力與能源傳輸,空氣清潔、景觀、休閒、娛樂,體育,與公眾活動等問題,都要依賴土木工程師提出更加進階的方案來解決。換句話說,土木工程師必須與時俱進,因為竭慮殫智,讓公眾過文明與舒坦的生活,是他們的責任。
所以其他的工、商產業,或因景氣循環,會有行業興衰,業務起落的情形,但只要文明與經濟持續發展,社會就需要土木產業;因為自古以來,大自然依其天候、地理與地質條件,無情的限制人類的發展,但土木工程師卻能在嚴酷環境中刻畫或雕塑出種種的人為結構,克服障礙。相對於機電、化工、機械工程師,土木工程師與文明的關係,較為穩定與全面,也代表他們有較好的就業機會。
三、營建業的藝術與人文根源
營建業並不是絕對科學,它植根於歷史、文化、風俗,契約,不能自外於既有的交易習慣,有很大的程度與人文常識緊密連結。不會像其他類型工程師的工作,只與數據、公式,或計算連結,在很多時後,顯得有些乏味,或枯燥。而土木工程師的工作,包含各種設施與系統的規劃、設計、施工、運轉、和維修等,與財務、法律、保險、商業習慣等,有很直接的關係;再加上必須去了解工程建設的使用情形,他們必須與公眾接觸,才能在技術與管理上有所精進。
所以成功的土木工程師,會去瞭解現實世界如何運作:尤其是民主社會中,各種政治機關、利益團體、工商業界,是怎樣發揮影響力,經過抗衡與折衝,到相互妥協,解決分歧,讓政府持續運轉、經濟成長的過程。也因他們的訓練與務實,在各級政府單位,不管政黨如何輪替,有土木工程師背景的,常是掌握公權力的關鍵人物,所謂技術官僚,早期的台灣或現在經濟正快速發展的一些國家,他們都有很大的不可取代性。
另一方面,營建產業因其規模與多樣化,可以按照個人不同的性向及能力,提供他們專業上的許多選擇,這是其他較為單調的產業無法比擬的:顧問公司或營造商、老闆或夥計、業務或技術、內業或工地、經理人或專家、學術研究或營利工作,大單位或小組織。換句話說,入行者可以在適當的時間內,調整自己,藉著工作找出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。
四、不受景氣榮枯影響的營建業
許多產業,規模與產值非常大,工程師面對的,卻是不變的生產流程,個人對產品與系統的影響很有限,遑論對整個產業。因此他們從一開始,對職務與專業,就要做長期的承諾,除非是罕有的晉升或跳槽。
但土木工程,每一項工程都是在不同的地點,依照顧客指定的需求,規劃、設計與施工,這使得它的每一項「產品」都不一樣。所以土木工程師不會和機電、化工、機械工程師一樣,重複施作相同的工作,感到自己只是巨大機器中的小螺絲釘。換句話說,土木工程師的工作,是如同下棋對弈,每一盤面對的都是新的挑戰,影響成敗好壞的是他們的個性和能力。
深知自己個性與能力是最困難的,但營建產業範圍廣大,允許個人有彈性依自己的長、短所在,甚至經長期試誤,去學習、調整,最後找到適合自己的職務,這種容錯的惡質,在別的產業是很難有的。
五、對設計組織、施工廠商、業主、學術機關的介紹
年輕的土木工程學生,也希望知道產業中,不一樣的機構或公司,在市場上的地位和前途是如何?要進去是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?有什麼前途或升遷可能?合不合自己的個性?所以我們還是依他們的性質,來做介紹與分析:設計組織、施工廠商、業主、學術機關。
1. 設計組織 - 顧問公司、建築師事務所:
土木工程師在設計單位最主要的工作,就是依循最先進的技術、參考市場的應用實例,遵行政府權責機關頒行的法規與標準,對所負責工程的結構、建築、或系統,提出設計圖說與技術規範。而當提出這些專業建議時,他必須確定所涉及的工藝、材料、工序,與興建成本,已考慮到業主的最佳利益,以及施工與使用者的方便。
設計工作給人的固定印象,大致上是在辦公桌,電腦前獨自完成的靜態工作,所以工程師必須坐得住,勤奮,有耐性。很多個性內向,習慣靜好歲月,個性內向的年輕人,很喜歡這種很大程度,不必去理睬「俗務凡人」,又
可以固定時間上下班的室內工作。但個性比較外向,又認為自己在協調、管理上可以發揮的年輕人,會對進設計單位有猶豫。
現代的工程複雜程度甚於往昔,時間的有限與專業的考慮,都需要不同專長工程師在一定的時間內,相互合作、配合,才能完成如質如期完成的設計給付。不只是新建工程,許多既有功能需加強、更改,或修復的案子,更要土木與其他專業的工程師,彼此開放,給予數據、資料或細節,工作才能進行。
所以,在設計單位工作,仍然需要溝通與管理;工程師從協調開始,可以發展出領導團隊,鼓舞士氣,提昇工作效率,進一步成為經理人的能力。我們知道廿一世紀的企業,對菁英領導制度,都持開放的態度;報酬薪給亦不吝分享;尤其在較大的工程設計公司,老闆無法躬親,必須假手經理人負責工程成敗、業務得失,更需他們去栽培、發掘人才。雖然設計單位的經理,與營造公司的工地經理,要領導藍領勞工,所需的統御技巧,不盡一致,但它還是能提供年輕工程師,走向所謂超級經理人職務的機會,與從前大家對在顧問公司工作,必須要皓首窮經,才能要有一定地位的印象,不太一樣。
如上所說,土木工程師的設計工作,是基於專業知識,提出興建藍圖與設計報告。他們與一般藍領勞工,只根據領班或管理人員命令或指定的方式,生產可以量化計酬的產品,並不一樣。他們的績效或表現,是由上層的經理人或資深工程師,以稍帶主觀定見的方式來做考核;工程師的獎金、來年的薪水、職務的晉升或變動,就按照考核的結果來決定。
在較大型的顧問公司或建築師事務所,考核主管必須注意的面向較多,包括設計的品質、與委託者的互動、所屬專案或部門的盈虧、協調能力,擔任較重要職務的潛力等。但一般的基層員工可能只聚焦於自己在辦公室裡的努力,認為上級的考核偏差、太過計較盈虧,無視初學者的學習意願等問題,因此沒有耐性等下去,變得要換工作,這是雙方的損失。
初始就業者,不能以為自己年輕,有時間可以作選擇,要去了解那些問題是初學者暫時的挫折,那些確實是工作單位的問題,最重要的是學習與工作態度要認真、謙虛與客觀。但從另一方面來說,大型顧問公司或建築師事務所的老闆們,必須在薪資外,對加給、獎金、分紅,乃至入股等作較為彈性,或敏感的處理,以因應菁英制度加諸於自由市場莫之能禦的壓力。
營建產業中,土木工程科系畢業生較常去的機構或公司,相對的可以運用、支配較多的資源,對社會發揮較大影響力的,就是承包廠商;因為不論是新建或改善工程,施工費用總是占全部費用的大部分。而老闆為要履約所做的決定,包括採購發包、人事聘僱、協調社群、乃至回朔到最前面案件是否成立,預算如何分配等,都會與承包廠商有關。
工程在可行性研究、規劃,或設計階段,僅以概念或意象的抽象形式,存在於圖說、文書,或電腦中;到施工開始,人們才會見到逐漸成形的實體物件,所以施作廠商的形象,常與工程的完工交付膠結在一起。結果是工程在施工發包前的遲延,大家很少去注意或責難,但實質開工後,監管單位反而會要求施工廠商去把落後的進度趕回來。設計也是一樣,前期的工作單位因思慮不足,或設想錯誤,有了缺點,接到最後一棒的施工廠商把它改過來,似乎成了他的義務。
施工廠商因承攬契約金額占工程費用的大部分,或因是工作接力團隊的最後一棒,相關單位靠他們來解決問題,所以團隊承受很大的壓力,這也是許多人不願選擇參加乙方的道理。相對而言,同樣是在工地工作,業主代表或是監造,他們可以對工作品質無限要求,或就進度儘量催逼,但施工廠商高階幹部或基層工程師在這種高張力下,還必須注意成本、安衛,或睦鄰等問題。
但對同樣的工程,不一樣的團隊,應對不一樣,執行的結果也會不一樣,因為營建工程與生產業不同,生產成本不只是機器、生產線與勞工的函數關係。在營建工程,單位時間內每一個工作項目完成多少工作量,會是決定成本的關鍵;而團隊可控的因素,除了基於科技的施工方法與工地布置外,施工團隊如何應對各方,業主代表、監造、設計、小包、工班、社區、權責機關派來的檢查人員,甚至民代、媒體等,會關係到工程的盈虧成敗。
所以自認為早熟,社會化程度較高的年輕人,會認為他們在施工單位能有表現的機會,因為對人性的了解,不一定是需要年資,或穩定不變的環境。我們在前面曾說,施工廠商的承攬費用較其他工程單位或公司可支配的費用高,既然他的員工應對各方,或做即時決定時,影響到工程盈虧的程度那麼大,他自然也肯給予表現優越的人,較高的報酬。也就是說,承包廠商用人的鑑別率大,而且不一定要高學歷,或按照排班論輩,工程師才能擔任有高報酬的職位。
擔任監造工作,也是在工地工作,同樣的要受風寒、曬太陽,但他是檢查工作品質、查核進度,核准各項計畫,並不需要盈虧成敗的責任,因此在承受壓力方面,與施工廠商員工差異很大。因此,他們的待遇與升遷,依產業界的現況,會是較為固定。這工作很適合兩類型的人:1. 對施工方法、工項品質,工地資源配置很有經驗,但在生涯中已曾經驗過,或不願意再耐受強大壓力的資深工程師;2. 剛畢業、無經驗,現階段願意做為助手,抱著學習態度,希望有機會再去施工的一方,承受直接壓力的年輕工程師。
關於公共工程,早期政府希望設計與施工分開,互相有制衡的作用;在很大的程度保障了業主在工期、品質與成本上的利益。但設計與施工責任如由同一家廠商負責,設計時就可以考慮施工者既有的機具設備,團隊熟練的工法,容易掌握的材料,或具優越功能的系統,對節省工程經費有很大的幫助。再談到工作期程,現在的採購法規允許「設計與施工」(D&B)與「設計、採購、施工」(EPC)的招標方式,設計與施工可以交錯、重疊,加上兩者不是分開發包,未準時交付的責任不再成為展延的事由,至少不再是契約爭議的一部分。
EPC的招標方式實施以來,對執行工程的效率增進很有幫助,權責機關也不必操勞、憂心界面帶來的影響,因此這十幾年來,適用的範圍越來越大,也改變了市場的生態。比如說,從前因為強調制衡,不但設計與施工,土木與水電、空調、管線、設備,軟體、系統等都要分開,造成營建市場切割得很細(fragmentation)。好的一面是任何人只要在某方面有它的作用,就可以一個小公司,在工程的承接鍊上扮一個角色,這對營建專業的發展,有不好的影響。
當營建公司以EPC的方式承攬工程,因為它責任大,財務、人事規模就要擴充;它必須對分包廠商的專業能力做實質的審查,非專業、掮客型的公司就要退出市場,而不能憑法律證照就可以搶標取的工程。而當大型、複雜工程的管理與完工責任轉到EPC廠商時,他們就需要更多的土木工程師來做管理的工作;同樣的,EPC廠商的專業分包商,不論是土木、水電、空調、管線、設備系統等也需要更多的專業工程師。
其實在民間工程方面,很早以前就有同時掌握設計與施工的統包商,從早期建設公司推出的住宅、辦公室、造鎮、造市等建案,到近年高科技廠房、離岸風電、綠能,等建設,私人的投資範圍與規模的擴大,工程複雜與專業性越來越強,這裡面更有國際化的前景,使得土木工程師的舞台越來越大。
3. 業主 - 政府部門、投資者
在台灣或許因文化的關係,公務員受到某種程度的尊崇,雖然他們的薪酬不算高,掌握的權力也不如從前;但他們的工作受到保障、生涯中國家也提供很多進修機會、退休後繼續享有月退,這些優點讓年輕人認為通過高、普考試,為國家服務,是一種好選擇。
政府近年嚴格要求依法行政,關於工程採購與招標,也頒布了許多法規,許多公務員依循成例辦事,卻有觸法的危險,這影響到大家報名國家考試,甚至錄取後接受分發的意願,尤其地方政府,因此有很多空缺。過渡期間,各級公務員,從首長到基層人員,對法律規章不了解,真的會造成許多憾事,但如果由行政的觀點來看,這是法律給予工程人員的保護,更進一步的證明了專業的價值。
台灣的經濟開始發展時,公、私預算資金都很匱乏,基礎建設又為經濟發展所需,重要建設機器、技術,乃至人才培育,要集中資金,透過政府向外國申辦。就土木工程師而言,從50年代開始,作為政府機關或公營公司員工,仍有機會以留職留薪方式,利用受訓計畫、獎學金、或其他管道,出國到先進國家進修,這是擔任政府公務員或公營企業員工的好處。
理論上,業主可以請專案管理計劃公司作為它的代表(PCM),監督工程的進行;目標不只是要確認建設投資的如期、如質完工,也希望過程中,在變更或追加減上,PCM能夠維護業主的利益。在很大的程度, PCM應該是很可靠,充分的授權也是必要;但畢竟PCM是不同的營利機構,業主還是應該有自己的人手,無論在計畫、付款、或契約重大事項上,做最基本的省視。
業主代表權重,位卻不一定高,為求立即能夠發揮作用,很多事都是要由PCM來做,所以業主代表只能有幾個人。在不能管得太多的情況下,他們只能就主要施工方法、付款與財務計畫、進度、承商履約狀況,重點檢核PCM所送的資料。
有些年輕工程師,或許看到業主代表,受限於時間有限與無法分工,只能看一部分資料情況下,以為他們放棄了很多,覺得應該在年輕時學得更多專業,所以雖然業主代表,薪資相對年資、經驗等不算少,因此敬而遠之。其實這不算對,因為在政府興建公共工程,或財團投資大型建設的機會較前為多的當下,這種職務已經變成了一種專業:就他們知道預算數字與時間的函數關係,品質與進度的相互干擾,成本與價值的比較,從而能保障建設的成功,資本的順利回收。
4. 學術機關、
以前的中古歐洲,學生只要懂拉丁文並信仰天主,就受所有的大學歡迎。大學教導是藝術的地方,並提供神學、法律,與醫藥課程。但到十九世紀,德國的柏林大學要求學生選擇研究主題、專業、或特定的社會問題,找出解決辦法,告訴公眾,他們的研究方法與結論。大學不再是單純提供學生一個人文和古典學科基礎的所在。
後來的美國大學,更進一步讓大學成為技術研究中心,他們接受私人或企業的捐助,以此吸引人才到大學,完成對市場有用的學術研究,或訓練業界所要用的人,所謂「知識產業」的建立,以此為濫觴。
再其次,國家也為了競爭力,「投資」在高等教育。在台灣,除了公立大學教學人員薪水由政府負擔外,私立大學也接受政府的補助。這種轉變讓公、私立大學,尤其是前者,失掉了一些自主性。他們人員的薪水發放,晉升與錄用,必須比照公務員,接受銓敘;研究用的儀器、設備,材料、書籍的購買必須按照採購法,甚至是小額的核銷,都有政府的規定。
因為國家或委託單位的需求不定,大學科系在若干研究計畫,在目標,或是在參加人員的專長與人數的選派,必須儘量配合,這就使他們更需要有「經營規模」的考量:發散的研究計畫,包容更多研究人員、技工、甚至管理專才。所幸,土木學系也是工科,在找計劃、經費方面,相較於社會學系,應該會比較順利。
土木工程學系學生畢業後要留在學術界,並不是壞事;首先工科學系與產業的界線已經很模糊的,他們的人學生就是產業明日的主力軍;其次,很多大公司因為本身的工作環境,是不適合做研究工作的,他們必須要找學術單位合作,以市場力量為誘因,開發出新技術,才能在現今面臨缺工、缺料等問題的土木產業,找到競爭力。
不管學術單位能從產業界拿到什麼計畫,募得多少資金,要從事學術工作必須知道,走這條路是一趟寂寞、枯燥、長遠的苦行,中間有時候會有稀疏的掌聲,但大多數時是無人理睬。金錢的報酬更是有限正如德國哲學家馬克斯.韋伯(Max. Weber),一百年前「學術作為一種志業」所問的許多問題。
真正的學者或許會因收入不多,而感到挫折。但當他發現可以對未來世代的人貢獻出知識,他會很高興;所謂學術工作得出的成果,有其重要性,亦即「有知道的價值」,這是一種得以補償長期乏人聞問的滿足感。
當然,現代的學術單位在變化中,比如說,成為上面敘述的「知識產業」,與願意投入大量金錢,贊助研究計畫的大公司合作,發展新的科技。另一方面,與學系研究的相關法律也漸漸的修正,除了允許學校聘用學者以外的專業人員,有關他們獎金,或與研究成果連動的激勵金的規定,也變得更有彈性。所以大學,也可能是土木工程學系畢業學生的一個理想的工作所在。
當然抱持著「你來之前數千年悠悠歲月已逝,未來數千年在靜默中等待」,與世無爭,純粹想當個學者的,大有人在。但不管是研究或教學,都需要熱情、理想,並再加上一些探索的精神。不管研究計畫變得如何功利,工科技藝是如何市場化,只有中庸之才的人,還是不必到大學工作。